津媒熱議留洋新政提案:小心變身第二版U23政策,留洋名義可能花樣百出

来源: 天津日報

2025-09-25 12:28

9月25日報道,《天津日報》對“留洋補貼政策”發表了評論,稱當前的狀況提醒我們當初U23政策的失敗教訓。

盡管2025賽季尚未結束,但中超聯賽2026賽季的規劃已經悄然啟動。在各種提案還處於征求意見的階段,能否最終實行仍然是不確定的,不過其中一些頗具爭議的動議已經引起了廣泛討論。最引人註目的,非“留洋補貼政策”莫屬。根據媒體披露的消息,這項政策的核心在於,若本土球員加盟五大聯賽,其原俱樂部將獲得額外的一個外援註冊名額。

設想這項政策的提出,不外乎希望能進一步推進中國球員,尤其是年輕球員的出國發展。提案者的想法是,通過外援“補貼”來減輕中超球隊的負擔,甚至激勵俱樂部更積極地促成球員出國,畢竟無論國內球員再怎麼優秀,最終只能被看作“能當外援使”的資源。若以本土球員換取外援名額的優勢,這看似是一種“穩賺不賠”的策略。然而,這樣的思路與中超以往的一些“奇思妙想”一樣,雖然出發點無可厚非,但政策根源似乎觸碰得不夠準確,結果可能是舊病未愈又加新傷。

確實,有些中國球員選擇不留洋的原因是出於對國內舒適環境的留戀,但在當前中國足球水平整體上滑的背景下,這已經不是阻礙他們留洋的首要因素了。根本問題在於球員自身的實力不足,導致缺乏吸引力。放眼如今的中超,像當初的武磊那樣能在五大聯賽中立足的人,屈指可數。即使是與王鈺棟同齡,並且實力明顯超群的球員,或許也只能在歐洲二流聯賽中尋求發展。面對這樣的現實,這項政策能產生多大的刺激效果呢?無論是降薪政策還是補貼外援,提案者似乎都忽視了“能力不足”這一不爭的事實,仿佛只要給予適當壓力,中國球員就能如同日韓球員般在歐洲賽場遊刃有余。試想,“井無壓力不出油”,但若你本就是一口幹枯井,又何能期待出油呢?

更有趣的是,在中國足球這個圈子裏,一旦“上層有政策”,往往就會出現“下層有對策”。新政策剛曝光,許多球迷就開始出謀劃策,建議與一些小俱樂部合作,以名義留洋或者加盟五大聯賽球隊的梯隊等等,種種“花招層出不窮”。若這項新政最終得以實施,其實際效果恐怕也會與當年的U23政策一樣,反響不佳,各種笑話層出不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