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體人:廣州的模式在歐洲足球舞臺上屢見不鮮 成熟的職業聯賽應當包容這樣的球隊

来源: 微信公眾號

2025-09-03 16:36

在這個夏天,CBA的轉會市場掀起了一陣波瀾。而這一切,背後不僅僅是單純的球員流動,更是深藏於經濟環境之下的復雜因素。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,許多民營俱樂部面臨艱難的經營壓力,因此對高額轉會費的誘惑,已經不像以前那樣能夠置之不理。

大家對廣州隊的求生之旅並不陌生,他們的種種舉動早已為眾人所熟知。隊中的祝銘震、李炎哲、陳盈駿等在郭士強執教時期的核心球員陸續離開,而崔永熙和焦泊喬的出走也早已被視為必然之事。拋棄核心成員,換取豐厚的轉會費,然後再將這些資金投入年輕球員的培養,這一模式在職業體育的高水平聯賽中屢見不鮮。就像我朝著阿賈克斯和以“歐洲黑店”聞名的波爾圖那樣,他們都是成功利用這一策略的典範。

而現在,廣州隊成為了第一支將這種經過驗證的“生存模式”帶入CBA的球隊。過去,我們常常批評CBA俱樂部經營不善,只能依靠巨額母公司資金的輸血來維持生存。而廣州隊的出現,標誌著他們不僅能夠自負盈虧,甚至在客觀上為整個聯賽註入了新鮮的血液。這種方式不僅有助於自身的發展,也為整個CBA的生態創造了更多可能性。

我認為,一個真正成熟的職業聯賽,應該允許這樣的俱樂部存在,正是這種多樣化和自我革新的能力,才是聯賽健康運轉的重要標誌。CBA,正迎來它的新篇章。